当前位置:通知公告


舌尖上的母亲


分类: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5-03-17


  夏季的清晨来的要早的多,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没有照到家门口,母亲就早早起床,拿上镰刀和水杯要上岭上去,就为了能及时把那两亩岭地的麦子收到家里。岭地不能水浇,完全靠天吃饭。今年天旱,整个村子的收成都不好,有些地块几乎绝收,根本没有必要花那么大的气力去整理,但是母亲依然按照习惯,也是中国式农民赖以生存的自我保护方式。整个山村就在豫西丘陵地带,在一个名叫米河的小镇上,村子的名字叫米北村,门牌上写着刘家沟17号。

    收获季节早起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能及时把农活干完,更在于收获之后就有了完全放心可靠的食材,在这个各种食品添加剂肆无忌惮地侵害人们身体的时候,自家种的粮食成了最后的依靠。山野间的农民是朴素的,他们信奉祖辈群居的生活方式,和谐融洽。他们的食材多数是自己耕种收获的为主。虽然这种方式根本不能保证每天都有新鲜和足够的食材,但是尽量食用自己亲手种出来的这些粮食是他们基本的保护自己的方式。

    我的母亲和其他人一样,都在这时到地里去收割小麦,父亲肯定是她最得力的助手。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说父亲是母亲的助手?因为在我看来,家里的种地任务主要是有母亲主导的。基本上种什么,怎么种,买什么种子,用什么化肥基本都有母亲决定,虽然最后干活多的可能是父亲。但家里父亲一直不主张种地,因为用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实在是太不划算了,基本上每年都是赔本的买卖。因为不能水浇,所以经常遭遇亩产不到200斤的情况。算下来基本不到成本的一半,对于生活已经极其节俭是农村人来说,这简直就是白白扔了几百块钱,很是心疼。但是对于本地人而言,自己种的小麦才是每天早上最好的食材,而在市场上买的那些面粉都是迫不得已的最后选择。自己种的小麦是产业化经营的产品所不能比的。第一,这种小麦基本不用农药,在山岭上生长,最好的空气,最好的水。第二,这种小麦从种到收几乎都是手工,超过半年的生长期,期间几乎每周要去看一次,包含着丰富的感情。第三,这种麦子不是简单的产品,而是当地农民用来证明自己身份的象征。

    从种到收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逐渐被我们这些新生代所淡忘。1983年的春天我出生在这个小山村,8岁开始上学,16岁离开镇上到县城上高中,之后到更远的开封上大学,毕业后在外工作。这条路就决定了我对农事的无知,但是在记忆中依然有着很多记忆犹新的场景。秋天10月份,是种小麦的季节,一大家人都要上阵,用的工具叫耧,前面有三四个人拉着绳子,中间拉耧的那个人一个是中年力壮的而且要和土地多年打过交道的好手,后面的掌耧的一定是长者,因为他的一举一动和对前进速度以及麦仓下子速度的把握直接决定了将来麦子是收成。印象中那个人一直是我爷爷,后来变成了我爸,一直到现在,父亲60多岁了,这个角色还没有人能替代。

    种下之前必须等雨,没有雨就没有墒情,种下的麦子不会发芽。种下之后还是等雨,没有雨就是发了芽也会在冬季来临之前被冻死。这样的例子有好多,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因此就停下脚步。在冬季来临前,母亲一定会到地里去看几次,就像一个虔诚的教徒到教堂去礼拜一样,满心都是虔诚的祈祷,因为在她看来,自己亲手种下的麦子和家里的任何一件大小事都有着很大的联系。在我的记忆力中,从开始上学到现在,几乎每天早上都是不变的早饭,我们称之为甜汤或者甜面汤。我结婚后,在家里住的时候,虽然媳妇不习惯这种早饭,但是母亲依然会按时起床做这种饭。特别是在媳妇生了孩子作月子的时候,更是雷打不动的每天早上和晚上按时把这种甜汤送到床边。

    在母亲眼里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和甜汤媲美。甜汤的制作其实不能,但是如果想要做好,确实需要一番功夫的。没有若干年的修炼,这个汤还是做不出那个味道。母亲相信,这种早饭能很好的让身体吸收,特别是里面被打碎的鸡蛋,更补充我们不停使用的大脑,越是需要营养的时候,家里肯定不能少了这个。我上学期间,每次回家喝到这个汤都感觉心情无比舒畅,身体更是十分舒服。而父母现在步入老年,这个汤更好消化,所以他们的身体都非常好,爸爸63了,每天7点半按时上班,而母亲61了,每天5点半按时起床做饭。如今幸好还有侄子在家上学,母亲的这种特技能够继续每天发挥作用,同时每年对麦子的收成就显得格外关心,因为家里能否在下一代早点出个大学生,就看每天的甜汤质量如何。

    6月前后,每年麦子成熟的季节,麦子被早早的收回后,及时打麦,保证颗粒归仓。母亲就开始接下来最辛苦的工作了,每天及时对麦子进行晾晒,每天在晾晒的过程中,每过一个小时都要到晒台用农具把麦子翻动一边,以保证每一粒麦子都能得到阳光的充分晾晒,把水分全部带走,这样的小麦可以在密封后一年都不会变质。在晾晒的每个傍晚,母亲都要拿着簸箕把这一次晾晒过程中搜集的杂物最多的那部分挑出来单独处理,经过多次的分拣后,才可以入库。之后母亲就根据每个月家中人的数量的多少来决定磨面的多少。但每次无论量的多少都不会改变母亲磨面前的工序。母亲首先根据下个月家里对面的需求量的大小来决定要洗多少麦子。洗麦就是把麦子从仓里取出来,然后先用簸箕一次次的再次分拣,把里面更小的杂物挑出来,以保证最后进入家人口中的都是今年的收成,再看分拣出来的东西,自己都被吓了一跳,你想的都的东西,可能都有,市面上的面粉,肯定不会有人做这样的工作。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母亲的标准还要高很多,这仅仅是第一步,第二步才是真正的洗,把分拣好的麦子倒进一个专门的大盆里,用井水进行淘洗两遍,本来看着已经很干净的麦子,再看洗过的水,就知道里面有多脏了。麦子洗过后是第三步再次晾晒,阳光暴晒至九成干的时候装袋,然后带到村里的磨坊,根据下个月家人的情况决定磨面的标准,一半母亲会分三个标准,分别是90面,85面,80面。一般85面居多,也就是国标粉,我当年知道这个后很吃惊,母亲知道的东西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如果是要过节了或者我们要回家了,母亲会用80面,因为看来做出的馒头和汤更白,口感更好。如果是在春节后或者家里人少只有他们两口,那么会选择90面,因为90面里面麸皮更多,纤维更丰富,细粮就成了粗粮,对于春节过后肠胃的调节好,对老人的身体更好。

    母亲会的面食不算多,但是每样都是精品。以前家里用煤,前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母亲会把做烧水锅放在火上,火开的很小,等到第二天想来时水就快达到温度了,无论是洗脸用还是做饭用都是极好的。

    母亲会在水达到100度之前把面糊打好。甜汤的质量由面糊的质量决定,看着很简单却是个辛苦的过程,取适量的面和水开始打糊,之间根据需要再添水,中间还要放一段时间,也叫醒面,把多余的水控出来,加面后再醒。筷子在面糊里不断的搅动,面糊里的可见颗粒物逐渐消失,面糊像蛋清一样可以被拉起。要想达到这样的程度,要不断重复搅拌动作1000次以上。锅里的水达到了100度,开始翻滚,面糊再次加水打稀,然后不断搅动着沸水,面糊一点点进了锅,然后如牛奶般的一锅汤就出现了,等水再次沸腾的时候,两个鸡蛋在碗中打碎,一点点倒进去,瞬间蛋花就成了金黄色。一锅鸡蛋甜汤花费的时间不长,但是口感却是非常好。在全家人准备起床的时候,母亲把甜汤盛好,盖上盖子,然后开始炒菜,等全家人洗好了,饭菜的温度刚刚好。母亲一般这个时候在烙饼,基本上两三分钟一张,一家人谁急着出门,谁先吃,没有辈分和年龄的区别,只看时间的急缓。饼的吃法也有很多种,一般做的饼以油馍为主,也就和千层饼类似。可以直接吃,一个香字了得,也可以卷着菜吃,成了菜馍,也可以折一下夹肉,又成了肉夹馍,没有菜的时候直接卷着大葱,成了山东大饼,如果饼凉了,可以切细条放碗里,浇上刚出锅的甜汤,成了泡馍,夹一点菜放进去,堪称美味。记得儿时每次要出远处玩,母亲都会早起把饼准备好,带上一些出门,就成了干粮,因为有油,不会太干,还可以保持口感。有时候饼做多了,没有人吃,过了一天会变干,母亲会在某个早上,把这个口感不好的饼用油炸一下,嘎嘣脆,重新变的美味起来。

    母亲打电话问什么时候带多多回家,我知道她又开始准备洗麦子磨面了。

    后记:谨以此文献给我即将过61岁生日的,母亲。

    儿,文飞

2014.10.24

文档预览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