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通知公告
让民主教育的光芒照进课堂----读《民主教育在课堂》有感
分类: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5-03-17
学期末的时候,学校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给老师们赠阅了一批教育教学方面的图书。利用暑假的时间,我粗略翻阅了一部分,当拿起《民主教育在课堂》时,我立刻就被它吸引了,大有相识恨晚之意,那一个个教学中的实例和问题,关于学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关于学生展示时存在的问题,关于民主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如何设计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那么贴近实际,因为它不正是自己一直思考和感到困惑的吗?从理念到具体实施方法,从表面现象到理性分析,像一位耐心的长者一样对老师们娓娓道来。我被老师们的探索精神、诚恳务实的态度,以人为本,民主教育的理念感动着。毫不夸张的说,我对这本书怀有深深地感激之情,感激它为正在某些教育教学问题上感到迷惑的我指点了迷津,感激它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在细细读过这本书后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感悟之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这本书中处处洋溢着民主教育的光辉,闪耀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书中张清珍老师的“探索与超越”,潘玉婷老师的“体验生命之美”,无不体现着对个体的尊重,对生命的赞美。这不禁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课堂的主人,是知识的单向传播者和灌输者,相应的,学生是课堂的倾听者和被灌输者,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中学历史课的课堂更是如此,一节新授课的导入,新内容的讲解,小结等都由老师全部承担完成,老师唯恐学生听不懂,一遍又一遍地从上课铃一响就滔滔不绝,直到下课铃声结束,当然就很少有师生的讨论,情感的交流,气氛的熏陶,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没有显示出来。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民主教育的理念的。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一位成功的教师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一位成功的教师除了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外,还需要有很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与学生交流和互动的能力,能够恰当地处理好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之间的矛盾。在中学历史课堂上要真正贯彻这种理念,把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结合起来,新课可以用历史影像资料,历史图片,历史传说等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新知识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展示、探讨交流,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可以得到发挥。在新的课改理念下,老师与学生不仅仅是师生关系,而且是同伴关系,合作关系,更是知识与情感的共鸣者。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够激发他内在的学习动力,才能够真正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
感悟之二:思考唤醒思考。
在这本书中,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活跃的课堂,良好的教学效果,无不体现出了教师对教学精心的设计,课堂环节的设计,情景问题的设计等等,记得苏霍姆林斯基也谈到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说:“所谓课上的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地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可见,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能否有效启发学生的思考,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想,要想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思考,老师首先要思考,我想教师的思考可以体现在对学案更加巧妙的设计,可以是课堂上一系列深入浅出问题的精心布置,可以是一个幽默,可以是一个精彩的点拨……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创造性的成功的快乐,才能增强他的信心,从而燃起求知的欲望,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感悟之三:用心灵塑造心灵。
《民主教育在课堂》这本书虽然记录的是不同老师的教学案例,但是读过这本书,能深切感悟到这么多老师身上散发着同一种精神,那就是尊重、公正和对学生深深的关爱。以前我总觉得教师在学生面前就要有威严,因而总是很严肃,不苟言笑,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不敢与老师亲近,也就影响了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同时,也不利于老师了解学情。“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不仅仅是单一的师生关系,也可以是亲密无间的朋友,更是教学相长的同伴。我们抱怨学生对学习的漠不关心、冷淡,我想,学生也同样害怕教师的冷淡,每一个学生,我想在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和重视。所以,让我们面对每一个班级和学生,无论是优秀的还是不太理想的,都能够少一些抱怨的眼神,多一些理解的微笑,少一些严厉的责备,多一些由衷的赞赏,少一些急躁,多一些耐心,让我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唤起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用发自内心的热情去点燃他们的热情,用尊重赢取他们的尊重,让我们关注的范围大些、再大些,我想,学生也会回报给我们莫大的惊喜。我想,民主的课堂建立在爱与尊重的基础之上,只有充满爱的课堂,才是真正快乐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进步。
总之,《民主教育在课堂》这本书,没有晦涩难懂的高深理论,没有冗长的说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个生动的真实的闪耀着人文精神的案例,对于我们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它将帮助着我继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