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通知公告
教育就该是平淡无奇的——读《师道:为师亦有道》有感
分类: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5-03-18
今年假期读了三本书,其中一本我觉得跟去年某本书相似之处很多,多少影响了我对那本书的好感;还有一本,书写的形式不错,但给人感觉还是有点像校刊。可能我想法太偏激了。
剩下一本《师道:为师亦有道》多是一线教师的评论和教学随笔,给人以真实,平淡的感觉,我是十分欣赏的。因为喜欢,所以我也借用其中一篇的标题来作为我的标题。就像这本书的前言所说,这些思考未必有多么高深的理论,或许难免具有个人主观色彩,或许也失之于片面,但无疑是鲜活和最具有生命力的,见证着教师的成长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
当一名老师常常会思考什么?我们是什么角色?我们的心理支柱是什么?是批判教育还是改良教育?我们该怎样去教?发发牢骚吧,是体制成就了我们还是我们成就了体制?这也是这本书的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这五个方面。
小时候经常听见大家说,你看谁家的谁谁怎么怎么样的,你就不能学学人家。听到这些,我往往都是极不情愿的听着大人的数落。《慎用对比》谈到这个问题,对比是一个好方法,关键是怎么用。前一段还看过一篇文章,有人看巴菲特怎么样生活,自己也学着跟巴菲特一样去生活。方法都是好“方法”,对比的通病在于没有把自己很好地定位。拿两种极端的人去对比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只会造成心理自卑。我突然觉得对于自己班的学生,对比还是对比“昨天的错误”和“今天的改正”要好很多,他们需要自信。一定要定好位。这就是立场。
《立场》这一章还有篇文章我也有共鸣——《和学生一起享受课堂》。一节课,自己上得欢畅淋漓,学生听的津津有味,一节课下来,学生也会禁不住找到我,老师,这节课真棒。课好不好,不是老师说好不好,不是领导说好不好,而是学生的赞许。借用商家说顾客是上帝,学生才是一节课的主体,能和学生一起享受的课堂才是一节真正的好课堂。
“钱钟书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一定要见见那只生蛋的老母鸡呢?我则说,假如你遇到的老师觉得不错,何必一定要常常身影相随呢?我一般不说,某某是我的学生;我只说,我教过他;或者,我们在教室里相遇,那时,我的位置在讲台上。尽管,此后不期再遇,彼此欣喜拥抱。”这段文字是我在《信念》这一章看到的文字。从教七年,带了几届学生,无论自己的学生是升学还是就业,无论他们将来是会想起我还是忘记我,“让人成为人,让生命成为生命”始终是我的教学信念。触动心弦的文字现在读起来依然是感动。
《“享受”教育》我也跟自己的学生提过要“享受”教育,只不过理念不一样。书中提倡“乐”学而不是“苦”学。可我觉得做学问还是要“苦”学要好一点。享受教育,早年读过《读者》一篇小文章我有所启发。一个海外的学子一天上课迟到,给老师道歉,可这位外国老师却说,不用道歉,你已经交过学费了,迟到也好,旷课也好,这是你自己的损失。这让我想到一些国人的劣根性,就像楚校长说的人性恶,中国人喜欢不守规矩而不受惩罚而沾沾自喜。上课的时候,学生都是偷偷在下面玩而没被老师发现——窃喜。学生也想着法找着理由去翘课。我跟学生谈享受教育,就是源自这个故事,有时看看学生家长也不容易,虽说现在上学容易了,上高中也容易了,可一个孩子的花销还是比较大的。我们也收学生的“学费”,但是学生不理解“学费”,也不会用这个“学费”。来问我题的人少之又少,哪里还谈什么“享受”,恨不得老师一学期都不找他谈一次话。老师有义务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什么时候才会去“享受”他们的提问的“权利”。
《功夫在“分数”之外》关注的是另一种社会现象,家长忙于工作养家糊口,看到学生的分数时生气,伤心不已等等。随着接触的学生越来越多,越来感觉教育真的是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者的共同努力。有问题的学生,多数是家长关心少,又受社会不良影响过多,再把包袱扔给学校。这样的孩子的例子,我不愿意提起,但在家长会中我一定会说。多次见到学生自暴自弃,家长无动于衷,教育的无奈,令我感到自己那些无助。我不希望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会奉劝家长去多关心关心自己的骨肉。
和有些人一样,一本书喜欢看看第一篇和最后一篇文章。《论文?论文!论文?》作为《忧思》中最后一篇,无不希望教育界能越来越多的包容。体制的东西每人都会发牢骚,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时半会一句两句就能解决的。一个好消息是,职称改革,教师也可以聘任正高级了,而且郑州市作为试点将首先开展。对中学教育的“破格”,是中学教育得到了社会与国家的认可,也是中学教育工作者的肯定。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平时自己也应该积累一些教育随笔。正如开头所说,我喜欢看的,还是老师们的教育随笔。读起来更像是和其他老师坐下来一起交流,很亲切。
还有好多感受,老师们的感触多数是一样的,正如编者所说,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