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通知公告


民主教育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利器——读李镇西《民主教育在课堂》有感


分类: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5-03-18


  读了李镇西先生的《民主教育在课堂》,我受益匪浅,感慨颇多。在书中,我看到了身为一个教育家的良心,看到了孩子们在课堂上满足而又幸福的笑脸,看到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美好前景;同时,也从中感受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给予我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动力。

    来学校以前,我是一个县级学校的语文教师,那里的学生从小就是在家长和学校的强压下进行的,学生们对自主课堂了解甚少,缺乏相应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因此,他们错过了学习中应该得到的乐趣和尊重,虽然大多数学生可以取得较高的分数,却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实际应用能力。每每想到这里,我的心一直在纠结、徘徊,如何摆脱这种现状,让学生以更加积极、自主的态度去享受学习的乐趣,以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呢?李先生的《民主教育在课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的意见和建议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使我深刻意识到,要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民主教育引入课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营造和谐、自主、创造性的教学环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这说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存在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理解的、建设性的双向交流关系。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何使民主教育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主体观念,还课堂于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也不是课堂中最重要的,教师可充当多种角色,把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所以,要让民主教育真正走入课堂,就应该让学生树立自主意识,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就像李先生在书中所说的那样,“课堂需要民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的真正体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需要变革课堂师生关系,由原先的老师讲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务于甚至于服从于学生的学。”

    要做到还课堂于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尊重是对精神而言,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更重要的还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尊重不是迁就,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根据学生的个性予以引导,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可能有其生长期长短的区别,有果实生长的差异,但都是一粒粒能向阳的能生长的种子。你只有毫无保留地给予每一粒种子以阳光雨露使其成长,才能使其为春光增色。

    二、充满爱心。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信奉者和实践者。应有爱心,去尽心爱每一个孩子。应有童心,能让孩子在课堂上受到感染。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想法和要求,理解他们的幼稚和天真,用充满爱的眼睛欣赏学生,而不是歇斯底里的吼声和严厉的训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优等生投以关注与尊重的目光,更要关注和尊重所谓的“差等生”;同时教师以自己的爱心去感染学生,让孩子之间也彼此尊重和善待。教育就应该是爱和尊重并存的,教书育人也不仅仅是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教孩子学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这是一个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工作。没有爱的教育也只能培养出一批毫无思想只知道学习,什么都不懂的“书虫”。

    三、关注个性。每个人从娘胎里就决定了他的初始的智力水平、身体素质等。这是孩子无从选择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个性差异,公正地对待每个孩子,因材施教,不要嫌贫爱富,责难智力落后的学生。当老师眼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时,我们的课堂才会张扬生命的色彩,充盈生命的温暖。

    其次,正确发挥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角色,做好学生学习的参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不是一味地放纵学生,教师还应当充分发挥为学生“解惑”的重要较色。“解惑”并不仅仅是为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点,而且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育本身就是在开启人的智力,启发人的兴趣,真正的育教于学。也只有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谈的上真正的教育。而引起兴趣并不困难,他要求教师有一颗爱心,有一颗善于观察的心,有一颗公正的心。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这样的老师,我也学到了很多。他们真正的把学生当做了和自己一样的人,当做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亲人。他们付出了,他们收获了,他们快乐了。他们真正的融入了教师的角色,他们是真正的教师。我会向他们看齐,以他们为榜样。在这本书中,我同样看到了他们的斗智斗勇,但是他们不是想方设法的惩罚学生,而是在想尽办法的帮助学生。他们想让他们进步,想让他们成才,不管他们是优等生还是差生。这才不愧教师的称号,这才无愧于自己的良心。我为有这样的同行而骄傲。

    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应做到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 自我,树立 自信,有助于他们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师,发现了学生的某方面的潜能,适当加以激励并扶持,使得学生在爱好或者潜力方面“扬长”,终于经过努力在这方面取得成就,这就是因材施教,是事半功倍的美事。然而,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 ;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最后,坚持德识双修,通过孜孜不倦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和学术修养。
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知识在不断地更新,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做到“教到老,学到老”。一方面,要认真研究与新课改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同时,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另一方面,教育是事业,事业的魅力在于奉献,教师还应当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规范,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增强教师道德意志,抵制外部的腐蚀和引诱,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艰苦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须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职业道德自觉性,才能把师德修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身体力行,去引导、规范和感化学生。

    总之,课堂需要民主,把受教育的权利还给每一个学生,把教育过程变成一种民主的对话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地发展,消除一切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现象,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力,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

文档预览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