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通知公告
李晓:那山,那树,那人
分类: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2-11-16
此时白云山已经有了深秋季节的景致。山上覆盖的葱郁的植被被涂上了红黄绿融汇的色彩,显得格外好看。只是此时已近深秋,山中有凉气,便略觉几分寒意。但山上那彩色的密布的树仿佛在犒劳不惧寒冷的游客,颇有几分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整个途中都能看见叠起的山峰和那密布的树,就像是西方的一幅长长的油画卷,若再遇到稀有的几座小房屋散落在山中,那景便更显别致。再过两天就要封山了,白云山也不再接待慕名而来的游客,我们算是搭上了今年游览这好景的末班车,所以此次来行的游客并不多。又趁着这寒意,便更让人觉得安宁、沉静。回归自然的真谛就在于此:脱去世俗的外衣,放下沉重的担子,轻装上阵,只去旅行。听闻白云山素有小黄山之称,我想大可不必作比较,黄山虽好,但白云山就是白云山,各有特色,各有风味,何必相比。就这么看着窗外景,听着导游介绍,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九龙瀑”。这九龙瀑据说是山壁上有自然形成的九条龙的图案,若能从山壁上数出九条龙,那这人便是大富大贵之人,导游如是说。我想好人必然有福,有福无福全在心态,对于有福但不会享福、不惜福之人,有福也属无福;对于心灵美好,宽厚亲切之人,福必亲之。因为深秋不比夏天雨水多,这瀑布的水势也大不如夏日,用一条细细的银河描绘要比瀑布更为贴切。九龙瀑位于山底,至九龙瀑轻松自如,可返程就不轻松了,接连的几百个台阶需要很好的耐力。这正验证了我的观点“下山容易上山难”。
来这种自然景观旅游,若不看天就太可惜了。一是远离市区喧闹地,远离污染,久违的蓝天白云,人们在这儿便可饱观。二是山中海拔高,离天空近,这是抬头看天,天上的云不是静止的,而是慢慢流动的。这种动态的天空或许也只有在这自然中才可见了。去玉皇顶的途中,导游大赞司机师傅的开车技术。不过的确没有吹嘘。我大概数了数,到玉皇顶山脚,途中要翻过五到十座山。峰回路转,这山望着那山高,无数个急转弯,我们穿行于山中。我不禁惊叹白云山的植被覆盖率如此之高,倘若城市能有这百分之一,那空气怕也到不了污染的境地,长时间不见树林,突然看到这么多密布的树,感觉真好。树的生长靠阳光,那些向阳的树有这独天得厚的生存条件,在阳光的滋养下茂密、繁盛,它们或许永远不会死去,那生命因阳光而得以延长。但背阴的树就不那么幸运了,在这深秋就早早地秃了,一个个树枝萧条地直愣愣的矗立着,好不荒凉。我不禁感叹,原来“树同人一样”。登玉皇顶是很考验耐力的,但我们一行人的耐力与毅力都是极好的,全都登上去了。登山的途中因有同伴便有动力,便不觉孤单,就如同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有人陪伴,虽难度不减,但心理却舒服许多,或许除了让人享受登顶的成就感以外,登山的魅力还在于此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的、真诚的鼓励。
我们住在农家,一个小院,两三层楼。山里天黑得早,几乎比城市要早一个小时。我问农家老板,封山了还怎么做生意。老板直率地说“封山就不做生意了,蒙着头睡大觉”。听后便觉这话有一种“天凉好个秋”般的开怀与闲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山里人就这么简简单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