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通知公告
楚校长推荐文章: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角度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
分类: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4-02-21
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角度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
郑州市教研室 朱建军
在2013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比赛开幕式上,省教研室邵水潮主任在发言中指出,课堂教学要解决四个问题:为什么教?(即目标意识,要基于课标、基于文本)教什么?(即教学内容)怎么教?(即采用适合学情的、适合老师的教学方式)教的怎么样?(即教学效果,涉及评价和检测)。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你准备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你怎么把学生带到那里去?你怎么知道把学生带到了那里?
有心人可能已经发现,2013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分标准与以往相比,在“教学目标”一栏中增加了“教学目标明确、合理”一条,所谓“明确”,就是要表达简洁、明了,指向明确;所谓“合理”,就是要符合课标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课文本身的价值。在“教学内容”这一栏中强调“教学内容取舍合理”,即要依据教学目标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这一栏中强调“教学设计合理”,即要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效果”一栏中增加了“完成教学目标”一条,强调目标达成的重要性。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郑州市这两年围绕“教学评一致性”也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从教学设计的角度上讲,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实质是常规教学的科学化——有效设置教学目标,科学设计课堂评价,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做法如下:
1.依据课标、文本、学情,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的学习目标。
(1)依据课标,深入研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必修、选修不同文体的不同要求,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让教师思考:这篇课文具备哪些只有在语文课上才能学到的知识?(语文性)这篇课文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文体性)哪一特征具有统领性以便于整体把握文章内涵?(统领性)哪一特征具有迁移性以便于理解同一文章或同一语言现象?(代表性)据此确定文本的核心内容。
(2)依据学情,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确定恰当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之前,可对学生进行学习前测,寻找学生的能力起点。通过分析学情,把握学生学习上的已知点、疑惑点、困难点,据此确定恰当的学习内容。
在上述课标要求、文本研读、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叙写具体、明确、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叙写有四个要素:①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②行为动词,要尽可能清晰、可测量[如“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说出”“复述”等)……”等;当然,由于语文的学科性特点,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精神成长等目标就不宜用“可测量”的语言来表述];③行为条件,即行为特定限制或范围等;④行为程度,最低表现水准,意在通过一定课时的学习后,至少三分之二学生可达到的水平。如《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目标:“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行为条件),读懂课文,说出(行为动词)“策”“胡”“奚”等词语的语境义。2.通过诵读课文,感受这篇辞赋语言朴素、音节和谐、音韵优美的特点并背诵课文。3.通过自由品读、小组研讨,概括文章再现的画面,借助画面分析文章蕴含的复杂情感并做出评价。”
2.围绕目标,设计科学的评价方式与合理的教学活动。
原则上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置,其基本教学思路为:实现目标1的教学活动(与目标对应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评价目标1的方式(包括课堂答问、展示、读背、练笔和课后作业等)及标准——调整或补救教学;以下目标2、目标3与此相同。如此,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支点,评价则是驱动课堂教学的原动力,驱动着“教”与“学”指向目标的达成并为达成目标而努力,同时又因评价反馈而激发起继续学习的动力,课堂“教”与“学”的质量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益。
如果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角度审视7-12这六节课,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比如《窦娥冤》一课,教学目标有三条:1.了解元杂剧相关常识;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窦娥的情感;3.从戏剧冲突中把握窦娥的人物形象。围绕这三个目标,分别设计了“介绍元杂剧知识”“品读语言,体会情感”“了解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三个环节与之对应,教学内容取舍得当,教学环节清晰合理,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尤其是通过诵读指导(正确处理重音,合理安排停顿,恰当运用语调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人物复杂的情感变化这一环节处理非常出色,并在学生提出“为什么不是‘顺水推舟’而是‘顺水推船’?”时体现了教师良好的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只是结尾“关汉卿的精神品质与窦娥形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拓展”环节,比较“窦娥冤”与“汉卿冤”略显牵强。虽然文本解读可以多样,但课堂上老师要尽量告诉学生大多数人都认同的对文本的解读,不要任意拔高(开封市教研员高红霞老师爱说一句话:虽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林黛玉)。
《蜀道难》一课,该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诵读,教师的诵读充分展示了这首诗豪迈、大气的风格(“谁说女子不如男”),学生通过诵读感知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行文脉络、基本内容、艺术特色等。如果说这节课可以改进的地方,一是没有展示的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大意,熟读成诵。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整体感知感情基调、行文脉络、基本内容,初步感知艺术特色,合作探究主旨。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珍惜当下。),教师割裂了三维目标,把三维目标理解成了三个目标。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三个维度,不能分割。如图所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神经、灵魂)
△
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肌肉、骨骼) (血液)
二是课堂结束前四五分钟时间的“总结回顾”,教师本意是想在理论层面上提升一下,但给人的感觉是教师话太多,且对理解文本没有太大帮助,如果换成学生理解文本后的齐读或“熟读成诵”(目标要求)是否更好?
《合欢树》一课,学习目标有两条:1.品味语言,体悟深挚的情感;2.深入探究,理解合欢树的内涵。围绕这两个目标,分别设计了“品读文本,体悟情感”“合作探究,把握主旨”两个环节与之对应,教学目标简洁明确,教学环节清晰合理,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该课的亮点有二:一是设计精巧,主问题的设计,使整节课显得不枝不蔓、思路清晰(如在“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环节设置了两个问题:1.标题是《合欢树》,文章是从第几段开始写合欢树的?生答:7-12段。2.前六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答:写母亲和“我”。这种切入的设计就很巧妙。);二是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以及点评非常到位。如果说这节课带给我们的思考,一是这次比赛中,不少课都有这样的设计套路: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喜欢这句话?你能不能读一下?老师再从重音、停顿、语气、语调等方面进行诵读指导。品味语言的方式能否更加多样化?切入的角度能否多样化?比如能否从史铁生散文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的角度切入(如“不然她非疯了不可”“她心里太苦了”等),品味文章具有日常口语平易浅近特点的自然、朴素、淡雅的韵味。再比如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2段“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和“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两句话,如果再互换母(救助者)、子(病人)身份去读,二者再进行比较,母亲对儿子的深爱与怜惜、儿子对母亲的不耐烦以 及对治病的绝望的情感体验是否会更加深刻?
《山羊兹拉特》一课,紧扣文本,教学环节清晰,教学设计上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如果说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学习目标与教学环节设置的一致性上可以做得更好些;二是老师从巴金的“悲悯情怀”导入课文,先给小说主题贴上了标签,如果换成由介绍学生不熟悉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格导入是否更好?三是老师课件打出“佳节近”“天气变”“暴雪寒”“晴日暖”带着学生一步步梳理故事情节,如果换成让学生简要复述故事情节来梳理故事情节是否更好?四是老师让学生分析“爱是怎样推动《山羊兹拉特》的情节发展的”也值得商榷,推动《山羊兹拉特》情节发展的应是环境描写而非“爱”。
《 赞美》一课,文体意识较强(能用教诗歌的方法教诗歌),“质疑解疑”环节的设置非常好,学生的诵读也很出彩,问题是在老师指导学生诵读之前学生读得就那么好了,老师还有指导、范读的必要吗?另外,我们再来看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读能力;2.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两个目标都显得大而空。如果换成:1.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情感;2. 品味语言,交给学生从关键词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从意象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既明确、具体了,又与这节课的课堂教学环节相一致,岂不更好?
《阿房宫赋》一课,设计精巧,取舍大胆,学习目标简明(1.观阿房宫,赏析铺陈特点;2.析议论语,明了写作意图。),教学环节简约(一为“自主赏析:阿房宫印象;阿房宫命运”,完成学习目标1;二为“合作探究:阿房宫启示”,完成学习目标2)。如果说这节课可以改进的地方,一是开头少了一个读的环节来整体感知文本,使进入文本显得有些突兀;二是在让学生思考“这座宫殿,这些宫女,这些珍宝各有什么特点”时,课件打出“瞧,这座宫殿!……瞧,这些宫女!……瞧,这些珍宝!……”(非文本语言)让学生诵读,如果换成让学生在诵读第一、二段后,归纳作者在这两段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否更好?
另外,作业统计表明,18节课的教案且不说作业的设计是否恰当,有5节课根本没有设计课后作业——“作业”是检测目标达成的手段之一。
最后,我想用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教授评课的话做结语:看不到亮点,把握不了课改的方向;看不到不足,转化不成课改的动力。
2014.2


